行业资讯
东北玉米严重不足华北玉米质量堪忧
 
(根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饲料周报第15周资料整理)
1、现在优质玉米主要是在东北,现在东北发生的“抢粮”是说明玉米供应量不足,特别优质玉米供应严重的不足。
2、各大饲料厂与贸易商都集中在东北抢粮,随着优质玉米的减少与时间的推移,被迫采购质量差的玉米;
3、很多饲料厂与养殖场将被迫使用优质玉米与质量差玉米搀和使用或者直接使用质量差的玉米;
4、随着高温高湿季节的来临(包括华北地区),饲料原料及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将进一步加大;
一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2011年,国内玉米市场虽迎来丰收好年景,却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大涨行情。2012年春节过后,国内玉米市场承接上年末的上涨势头,以东北产区为“龙头”展开了新一轮强劲上涨,玉米期价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在国内养殖业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小麦替代“如为如荼”等较多不利因素之下,国内玉米行情缘何“淡季不淡”,仅仅是一个多月的涨幅都令一些人士预测大跌的幅度?我国玉米市场一轮大涨之后又将何去何从?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作以分析及展望。
 
  一、今年一季度国内玉米行情简要回顾
 
  (一)、价格走势回顾
 
  一季度,国内玉米市场延续去年年末的上涨行情。特别是2月份以来,随着北方贸易商、东北用粮企业陆续展开收购(尤其是在国储入市收购的提振下),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涨势惊人。按照去年临储政策出台前,东北玉米低位价格水平计算,截至3月上旬,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累计涨幅均超过了150元/吨。受其影响,北方港口玉米价格一度攀高,截至3月中旬,大连玉米平舱价格最高触及2520元/吨的历史高位(去年9月大连主流平舱达到2510元/吨)。而在南方需求减弱的情况下,港口玉米收购价格有所走软,东北产区与港口间“倒挂“格局日趋明显。与此同时,在东北玉米强劲涨势带动下,华北玉米价格先跌后涨。至此,国内玉米市场实现了轮番上涨的较好预期。
 
  (二)、影响因素分析
 
  今年年初至今,玉米价格走出一波上涨行情,玉米价格从年初的2250元/吨上涨至3月末的2370元/吨,涨幅在6%左右。虽然国内玉米丰收增产、饲养业消费不振、深加工企业利润下滑、进口玉米持续高量等利空消息客观存在,但国内玉米价格仍能在多番利空因素的作用下持续坚挺向上,究其主要原因如下:
 
  1、国储收购成为玉米价格走高的“新动力”。今年春节过后,随着国内玉米市场购销逐步复苏,东北、河北部分地区国储补库启动成为短期市场的一个利多因素。截止3月10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等11个玉米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玉米5680.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389.2万吨。与去年同比分别增加613.6万吨和124.6万吨。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12年全国玉米总产量增长8.2%(达到1.9175亿吨)。由此可见,国储收购力度加大对于玉米价格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华北粮源水分下降,自2月下旬开始当地国储收购力度加强,无疑成为当地玉米价格上涨的推手之一。
 
  2、农户惜售心理普遍较强,售粮时间有所延迟。由于上一年新季玉米“上市越晚越赚钱”的现象给农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12年度新粮上市之初,农户惜售心理仍较强,部分农户已经将优质玉米“颗粒归仓”,等待5、6月份销售。支持农户延后销售的理由:其一,今年东北降雪偏少,玉米水分下降较快,利于农户保管;其二,近年来,国家对一些产粮大县的玉米储存仓实行补贴,加剧了农户售粮延迟的现象,而这一情况在我省尤为明显。
 
  3、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玉米收购价。今年一季度,为获取粮源,东北大部分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玉米收购价。截止3月末,我省中粮生化榆树公司玉米挂牌价格为2220元/吨,水分14%,折扣1:1,较年初上涨100元/吨,日收购量1000吨;四平天成公司玉米挂牌价2320元/吨,折扣比1:1.2,上涨120元/吨,日收购量数百吨。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东北玉米产区玉米存量不断消耗,农户较为惜售;二是加工企业库存相对紧张,面临阶段性补库需求。在库存偏低的当下,企业补库意愿比较强烈;三是受东北产区及南北港口玉米价格上涨带动。截止3月末,东北地区玉米价格相对春节前已经上涨100元/吨以上;北方港口玉米主流平舱报价2520元/吨,较春节前上涨150元/吨以上;四是各收购主体看涨心理较强,收购趋于积极。
 
  4、养殖、饲料消费进入传统淡季,“低消费”与“高价位”难以匹配。一方面,春节过后是养殖业的传统淡季。有关数据显示,3月14日全国生猪出厂均价为15.81元/公斤,环比降幅为6.78%,猪粮比价自1月中旬开始连续回落至目前的6.59:1,跌幅达到11.4%。同时,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回落至280元/头,加之面临仔猪价格和饲料成本的高企,同时受到疫情的影响,养殖户补栏量并没有出现明显增加;另一个方面,为迎合节日消费,每年春节前国内养殖业均会经历一轮畜禽大批量出栏,此后国内畜禽存栏量相对偏低直接将饲料行业引入传统消费淡季。今年同样如此,一季度,消费率先启动的南方港口饲料企业在春节过后集中补栏之后,采购步伐有所放缓,从而导致东北港口玉米价格水平缺乏需求的持续推动。此外,华北、南方不少销区小麦替代比例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也限制了国内玉米使用量。
 
  5、华北局部玉米品质堪忧,与东北玉米间的比较优势弱化。去年因小麦迟收和秋季收获期间阴雨连绵不仅推迟了华北玉米的收获时间,也导致不少地区玉变在收获间已经感染田间霉菌,华北玉米质量参差不齐,霉变情况甚至导致去年关内饲料企业到东北采购玉米的时间较往年提前1-2个月。
 
  今年一季度,价格低廉的华北玉米已吸引了不少中间商和饲料企业前往采购。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山东、河南等地玉米霉变问题将更为突出,影响饲料企业批量使用,其与东北玉米间的比较优势也相对弱化。何况,2月中下旬开始,华北玉米价格已经出现触底反弹,局部地区低价玉米上市进度较快。
 
  二、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分析
 
  (一)政策因素
 
  1、国储拍卖对市场冲击料将有限。虽然今年二季度国储拍卖可能成为玉米市场阶段性利空因素,但鉴于国储库存较低、国内玉米市场供求关系继续趋紧的现状,前期其收储玉米将大部分流入储备库。由此可见,既便后期国家进行拍卖,其市场供应量也可能有限,对市场价格产生冲击料将不大。2、政策调控已成市场关注焦点。2011年上半年,由于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国家于4月下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玉米深加工产业进行调控,包括严格限定深加工玉米用量、责令手续不全的企业停建停产、暂停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增值税抵扣政策以及收紧非储备企业玉米收购的信贷资金等。鉴于目前国内玉米持续走强的态势,国家对深加工企业收购是否会再次出台限制政策,已成市场关注焦点。
 
  (二)市场供求因素
 
  1、玉米上市量局部趋增,优质玉米延后销售倾向明显。3月下旬以来,受气温升高以及农民卖粮习惯的影响,东北、华北部分产区农户玉米上市量较前期有所增加。一般来说,春耕或者华北麦收以前农户会卖出一部分存粮,一方面为新季播种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为新收谷物腾出储存空间。据了解,目前我省、山东部分地区农户惜售心理较前期有所改观。不过,鉴于不少农户储存条件较好,在新粮上市初期早已将优质玉米颗粒归仓,因此今年东北产区优质玉米延后销售的倾向可能更甚至于往年。
 
  2、国内饲料消费趋于升温,推动玉米价格上行。根据养殖业的一般规律,在经历了春节后的阶段性低谷和补栏逐步恢复以后,二季度国内饲料消费量趋于回升,并有利于国内玉米消费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12年初国内家禽养殖业重回亏损区间,养殖户补栏热情下降,但在2011年高利润的刺激下,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国内能繁母猪比例稳步抬升,据了解,生猪存栏量同比增加近一成。考虑到目前国内华北和南方销区禽料中小麦替代玉米比例普遍高达50%以上,部分企业的鸭料中更是以完全替代。相对而言,猪料中小麦替代比例较低,预计二季度国内猪料消费增长对玉米需求的推动将更为明显。
 
  3、小麦替代玉米已颇具规模,整体比例进一步上升空间有限。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玉米价格屡创新高,小麦走势相对稳定,后者比价优势明显,小麦替代玉米水平达到历史高位。其中华北及南方不少饲料企业的小麦采购量已远超玉米,小麦在饲料中的替代已“常规化”。除目前河北、山东少部分地区小麦替代玉米数量有增长趋势之外(因此前上述地区价差不足50元/吨,不适于批量替代),全国多数地区小麦替代比例已达到极值,替代比例进一步上升空间有限。
 
  4、进口玉米不太可能大幅增加,对国内玉米市场影响不大。近两年来受国内玉米消费增加的影响,国内开始较大批量的进口玉米,从而引发了市场对国内玉米进口数量后期将会大幅度增加的预期。但分析认为,虽然,近两年国家玉米进口数量出现增加,但其占国内产量及消费量的比例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国家对转基因玉米进口态度仍然较为谨慎,完全自给仍然是国内玉米种植的主要目标。2011年9月20日由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要求“十二五”期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从此规划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玉米进口仍将会是适度的,不会出现特别大幅度的增加。此外,我国玉米供应充足,供需平衡,未来一两年玉米进口量不太可能大幅增长。
 
  (三)玉米质量情况
 
        东北玉米质量正常,华北玉米霉变严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公布的《2011 年秋粮收获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吉林、黑龙江、辽宁等9个玉米主产省总体质量正常,中等(容重≥650 g/L)以上比例达到97%,但不完善粒和霉粒有所增加,其中、河北、山东、河南、陕西质量为近年来最低,平均容重和一等品比例下降。这一点不仅解释了为何去年秋粮上市以后,东北粮源迅速消耗,还解释了丰产背景下,为何今年国内玉米价格不跌反涨的部分原因。随着二季度度国内消费进一步升温,国内玉米供求矛盾可能再度显现,同时“优质优价”现象将趋于明显。
编者(苏纯阳  刘凌云)按:玉米价格高,质量堪忧,这是市场的危机也是市场的机遇
       
  (四)农业气象因素
 
  东北干旱形势令人担忧,新季玉米播种前景不明。就我国来讲,3月上旬,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降雪,有利于土壤增墒保墒。但国家气象部门称,由于去年秋季以来,东北地区降水偏少3-8成,江河来水偏少,水库蓄水不足,旱地缺墒面积增加,预计春季东北西部地区降水仍然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春旱发生几率增加。同时,东北东部春季可能出现低温多雨天气,对适时春播和播种出苗造成威胁。为此,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的情况下,2012/13年度玉米能否增产,若增产其幅度也是一个问号。
 
  (五)宏观经济因素
 
  物价涨幅持续回落,成本推动作用减弱。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针对国内物价持续上涨的局面,国家将稳定物价摆在了突出位置。经过一年多的调控,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走势密切相关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自2011年7月份达到19.8%的高位后震荡回落,带动CPI指数在同期上涨到37个月以来的新高——6.5%后出现回落。2012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创下了20个月来的新低,两年以来首次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目前物价涨幅仍有进一步回落的趋势。
 
  此外,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从出台的有关措施来看,2012国际国内货币政策渐向宽松。同时,温总理提出今年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今年经济工作开局良好。CPI的大幅回落说明成本上涨对商品价格的推动力将逐渐减弱,意味着后期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也将同步减弱。
 
  (六)国际市场因素
 
  全球玉米供需趋紧,玉米价格处于高位水平。据美农业部最新报告预计全球2011/2012年度玉米产量为8.6496亿吨,比上年度8.2924亿吨增加3572万吨;消费量为8.6949亿吨,比上年度8.4435亿吨增加2514万吨;期末库存为1.2453亿吨,比上年度1.2907亿吨减少454万吨。其中:预计2011/2012年度美国玉米产量为3.1392亿吨,比上年度3.1617亿吨减少225万吨;消费量为2.7954亿吨,比上年度2.8501亿吨减少547万吨,其中用于玉米乙醇消费量为1.27亿吨,比上年度减少53万吨;期末库存为2035万吨,比上年度2864万吨减少829万吨。由上可见,2011/12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为14.2%,是近二十年来的低点,供应形势相当紧张。从趋紧的供需情况来看,玉米价格理应处于历史高位。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目前玉米价格已处于高位,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反应了供需趋紧的基本面。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玉米增产,但在国家政策及农户惜售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季度玉米价格仍不跌反涨(特别在优质玉米缺口明显的情况下,其抗跌性将更为明显),展望后市,随着农户存粮水平继续降低、优质粮源延后销售及玉米消费进一步升温,国内玉米供求矛盾可能再度显现。此外,今年东北春耕生产继续面临春旱的严峻考验。若后期天气对新季玉米播种构成不利影响,不排除国内玉米价格在今年二、三季度迈向新的高点。后期关注焦点:中、美玉米播种期间各机构对种植面积预估的调整、播种期间天气变化、市场运行表现及政策调控。
 
玉米产区“抢粮”局面再现
 
  进入4月,哈尔滨市郊的巨源镇城子村农民手中的玉米已经不多了,但许多粮食经纪人并没有轻易放弃。当地种粮大户刘凤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三四拨收玉米的粮贩子。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东北的玉米主产区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哈尔滨粮油贸易公司总经理吕荣伟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市场需求较大,企业发现玉米的实际供应量并没有去年收获季节预估的那么多,春节过后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纷纷入市收购玉米,玉米价格被持续推高。
 
  “这一轮市场非常活跃,在东北的玉米主产区又出现了类似上一年度的抢粮局面。”吕荣伟说。
 
  “抢粮”再现
 
  刘凤军告诉记者,由于村里养殖户较多,目前村里仅有的玉米已经基本不卖给粮贩子了,而且还需要从外面买进玉米。
 
  即便如此,还是每天都会有粮贩子到有玉米的人家商量生意。而前一段时间,村里就更加热闹,脱粒玉米的机器每天都不闲着,每天都有几个粮贩子坐地收购。
 
  在这种情况下,玉米价格也水涨船高,从不足0.9元/斤涨到了现在的1元以上。
 
  “越是涨价我们越是不卖,粮贩子就会着急。”村民韩文波表示。他的玉米就是在几个粮贩子几次三番主动上门之后才卖掉的,当然价格每吨也涨了100元。尽管如此他仍旧心有不甘,因为要是放到现在每吨又能多卖上50元。“我就是禁不住他们来回地跑这么多次,都是熟人不好意思。”他说。
 
  刘凤军告诉记者,其实自去年玉米收获以来,市场一直不好,黑龙江、吉林等玉米主产区玉米价格并没有出现2010年度高开高走的抢粮局面,主产区粮食收购企业并不多。直到春节前,在这个玉米种植面积约10000亩的村子里,还没有出现前来大量收购的粮商。
 
  但是,市场瞬息万变。
 
  春节过后,玉米市场突然热闹起来,一天能够来好几个粮贩子,而且是上门收购、主动抬价,2010年度的抢粮局面又回来了。
 
        事实上,由于东北玉米走俏、价格上涨,河南、山东等主产区的玉米也成了香饽饽。
 
编者(刘凌云)按:玉米的紧俏,让购买者与使用者减少了议价与选择的力量,是玉米质量变得更加的不可以控,会导致饲料的不稳定性,不安全性,更加严重。
       
  山东曹县的梁振云就告诉记者,他的几千斤玉米近期已经有几个粮贩子上门收购,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觉得,等到六七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应该会卖出更好的价钱。
 
  在这一背景下,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同时东北各港口玉米库存量不断回升。仅在3月份,东北地区每吨玉米价格就上涨了100至120元,河南、山东等地也涨了60到80元,已创下了2011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
 
  供应虚增?
 
  吕荣伟认为,生产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料,但是贸易商和生产企业在市场中发现,好像没有那么多的供应。于是,无论是企业和贸易商都开始抓紧备货,以防后期供应偏紧,需求随着快速增加,价格大幅上涨。正因为如此,春节过后玉米市场迅速活跃,收购主体纷纷介入,成交量和价格交替上升。
 
  吕荣伟的企业近期就一直在收购。“由于供应偏紧、价格震荡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手中肯定要有一部分粮食。”他表示。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北京一家国有大型粮食企业,该企业的一位业务主管告诉记者,近期他们也一直在收购。“供应相对紧张之下,我们贸易企业手中肯定要有粮才能有操作的余地,不然不管是价格向上还是向下我们都没有主动权。”他说。
 
  他们的表态和去年10月份玉米收购之初业界普遍预计供应增加时的观望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来自对供求关系的判断。
 
  上述北京粮食企业人士表示,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增产1500万吨,甚至还有预计1900万吨。后期数字又有调整,现在有说法是增产500万吨。他认为 500万吨也许比较靠谱。此前业界预计比较乐观,今年玉米供应可能相对宽松。供应增加的预期在市场上的反应立竿见影,当时无论是贸易商还是加工企业都不敢贸然入市,而是选择观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界不少人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在饲料、深加工等行业刚性需求增长的同时,供应很可能没有那么大。于是嗅觉灵敏的企业迅速出击,玉米市场在春节过后出现了购销两旺、价格上涨的态势。
 
  调控难度加大
 
  粮价乃百价之基,玉米作为饲料产业的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必影响下游肉蛋奶的价格,从而直接带动CPI的走高。
 
  大连北方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郑春凤认为,现在我国的玉米供应紧平衡状态是在国内粮食连续8年丰收、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且,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大量增加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是需求的增加则是刚性的。一旦天气出现异常,国内玉米出现减产,哪怕是减产10%甚至更少,国内的玉米供应都会出现比较大的缺口。这一背景下,中国势必变成玉米的净进口国。
 
  中粮集团玉米部副总经理范珍钰就认为,“季节性进口将逐渐变成常规进口。”他曾指出,如果玉米单产仍然持稳于过去15年的平均水平,则到2020年,中国可能不得不进口近2000万吨玉米。
 
  2010年中国开始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中国进口玉米的消息传出之后美盘玉米大涨。在此情况下,玉米缺口的存在和进口的常态化趋势会否使中国玉米市场沦为大豆第二,成为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此外,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打乱了农产品市场长久以来的比价关系,不同品种之间的替代开始加剧。如小麦和玉米的比价1.1∶1的关系被改变后,小麦价格长期低于玉米。去年以来,饲料用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大幅增加,达到1800万吨,业界预计今年可能达到2500万吨。
 
  由此业界对国家在玉米领域的调控弱化的担心开始扩散。中储粮小麦部总经理助理王振冰就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小麦饲料用量势必改变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政策层面控制粮价的能力,虽然这一变化会比较缓慢。
 
        郑春凤则表示,虽然国家对小麦价格有着绝对的调控能力,而且目前玉米供应只是紧平衡,缺口并不是很大,但是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返回
   
 
电话:021-58578500 传真:021-58578506
Copyright 2009 Omega Biotech Shangha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5035087号-1 技术支持:奥格生物